廈門心理咨詢–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解析

13E920012-5O9

???????? 大學生自殺心理
  自殺是指主體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。自殺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,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自殺,其背后都有心理機制在推波助瀾。社會因素、生物學因素、病理學因素等均須通過影響人的心理因素才能發(fā)揮作用。不可忽視的是,大學生的自殺行為雖受制于一般的自殺心理規(guī)律,但也有其特殊性,這種特殊性是由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。
  
   自殺的心理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:
  
   第一階段,自殺動機的形成。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,為逃避現(xiàn)實,將自殺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。例如,調查的案例中,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,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,成績因此一落千丈,自感生活毫無意義,便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。有個案例反映:自殺者借自殺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而產生的悔恨、懲罰,作為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。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,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,進入大學后,學習方法不正確,學習成績一直不好,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(xiāng)親,在強烈的自罪自責心理驅使下便采取了自殺行為。此外,有的把自殺作為報復手段,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、后悔和不安。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,對他的學習、生活不聞不問,給該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創(chuàng)傷。在學習上、生活上幾經挫折后,該生便萬念俱灰,想到了以自殺來報復其父母。
  
   第二階段,心理矛盾沖突。自殺動機產生后,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,難以最終作出自殺決定。此時,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,預言、暗示自殺,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,從而表現(xiàn)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。實際上,我們可以看作是自殺者發(fā)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。此時,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,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,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。這也是自殺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礎。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,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(fā)出的信號,以致痛失救助良機。
  
   第三階段,自殺者平靜階段。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,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,情緒好轉,抑郁減輕,顯得平靜。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心理狀態(tài)好轉了,從而放松警惕。但這往往是自殺態(tài)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(xiàn),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(tài)好轉的表現(xiàn)。因為發(fā)展到這個階段,自殺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,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。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,甚至表現(xiàn)出各方面的平靜。目的可能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。
  
   大學生的自殺同樣也符合以上的心理過程。我們調查的個案中,有這樣一個案例:長沙某高校一名大學三年級學生李××,在中學時是班上的“尖子”,進了大學后,他總認為自己的成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,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,加上中學時過慣了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的生活,獨立生活能力差,以致進大學后生活難以自理,身體狀況下降,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療。這期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、抑郁,甚至拒絕接受治療。他曾對護士和前來探望的同學談論過自殺的一些問題,并說過諸如“我沒什么希望了”、“真想死了算了”之類的話。醫(yī)生、老師和同學并未對此加以足夠重視,只是安慰了他一番。后來一段時間,該生的心情逐漸好起來了,甚至還和前來探望的同學開玩笑。大家都以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來了。然而一天他趁周圍無人,悄悄溜出病房,在醫(yī)院后山的一棵樹上用一根粗麻繩結束了自己19歲的年輕生命。從這例自殺案中,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,最初促成其自殺動機的原因有三個:成績不盡如人意,生活適應能力差以及身體患病。這三種因素同時或相繼出現(xiàn)在該同學身上,使他對生活產生了絕望感。之后他又試圖通過拒絕治療、談論自殺渴求得到他人的幫助,但這種嘗試又遭失敗,因而堅定了他自殺的決心,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(fā)生。
  
  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。一方面,他們的身心處在青年期;另一方面,腦力勞動是他們的主要活動方式,用腦的頻繁性和復雜性影響著他們心理的變化和發(fā)展。此外,他們的內心世界也相對較為復雜,他們的心理境界、需求、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等,不同一般。這些特征使得大學生的自殺行為表現(xiàn)出與一般個體不同的規(guī)律性。因此,我們研究大學生的自殺問題,應當從大學生自殺的心理機制入手。
  

廈門心理醫(yī)生? 郭瀟贏整理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13-06-13
標簽 :
分類 : H 考試壓力
評論 : 0條

= 14 + 12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