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應激障礙與心理行為問題(下篇)

拿別人東西與偷東西
與說謊很相近的行為問題,乃是“偷拿東西”。兩三歲 的幼兒,尚未有“自己”或“別人”的觀念。事實上,在 1~2歲時,心理上仍屬“自我中心”的階段,什么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。要把哥哥的玩具還給哥哥,還很不高興;要把隔壁小乖的東西還給人家,還認為是不對的。就算是到了 2~3歲,還仍有此傾向,在情緒上仍無法清楚的了解“別人”的東西就是別人的,不可拿到自己的地方,當做為自己 的東西。因此,看到了喜歡的東西,就順手抓回來,或“偷 拿回來”??墒遣幌癯扇送蹈`,有著明知是犯罪,還不在乎,還想辦法去偷竊的心理。所以,假如兩三歲的幼兒,拿了隔壁小乖的玩具,或把哥哥的糖收起來,擺在自己的盒子里,做父母的,還不要過急,不要馬上認為自己的小寶寶已犯上了偷竊的毛病。只要小心的告訴他,這是哥哥的糖、是小乖的娃娃,提醒他還給別人。
可是到了4~5歲的兒童,就該漸漸地有了清楚的觀念,不僅在認知上了解,能區(qū)別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,不是自己的;在情緒上也能接受,并且控制自己想拿別人東西的欲望。所以4~5歲以后的兒童,不宜有拿別人東西的習 慣。假如事情發(fā)生,父母應該好好管教;需要時,還得予以處罰,以便幫助孩子不會繼續(xù)有這種行為的發(fā)生。
到了6~7歲以上的學童,偶爾仍會有偷拿東西的行為。這時,要很慎重的去處理,不可只當是小孩的事,認為不要緊。在這年齡發(fā)生偷拿東西的行為,常有不同的心理,與幼兒或兒童時期有本質上的不詞。除了跟年幼時一樣的,很單純想要偷拿的東西之外,學童的偷拿東西開始有復雜的內容。有時是看到姐姐或妹妹受寵,或哥哥欺負他,想以報復的心理,拿了兄弟姐妹或同學的東西;有時是自己感到孤單、被遺棄,憎恨四周的人,乃以偷取、收藏別人的東西,來彌補自己欠缺的心理;有時自小被寵壞,什么都想要,喜歡享受,而又不肯苦干,看了想要的東西,就干脆拿來用; 有時是朋友引誘,以偷拿東西來向朋友炫耀自己的厲害;或者跟隨朋友伙伴,參與群體偷拿行為,免得失去群體的人際關系等等。因其心理有異,不能以一樣的行為現象加以解釋,需一一探討,研究如何處理管教為宜。
不聽話與反抗行為
反抗行為乃廣泛地指小孩不聽父母或老師等權威者的 話,表現反對、反抗、不聽話的行為,甚至發(fā)脾氣、打破東 西等等。我們記得當小孩在一歲多的幼兒期,對自我的觀念 剛萌芽,也剛學會說話,也就常說“我不要!不要!”的話 來對待父母,被稱之為“第一反抗期”的表現。后來年紀增大,到了青少年期,因認知與思考能力增強,開始有了批判 力,開始常批評并反對父母與權威者,而呈現“第二反抗 期”,兩者在本質上有明顯的差異。
除了這兩個特殊且明顯的高峰期之外,在各個階段的小孩還是會表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反抗行為。有時是直接向父母或者老師表現出來,顯得不聽話、回嘴、甚至反抗。有時卻是間接地表現,如在背后出氣,打破東西、打罵弟妹或小狗,向同學或朋友開老師的玩笑,說壞話等等。
當小孩表現反抗行為時,會引起父母或老師的心理與情緒反應,變成雙方的相互反應。假如做父母或老師的,能泰然接受,冷靜應付,便能用心去聽聽小孩的見解是什么,為什么要反抗,能經由了解來處理這樣的行為現象。假如做父母或老師的,自尊心很強,內心受不了別人的不同意見,特別是小孩子的當面反駁或不同意見,乃會發(fā)生強烈的情緒反應,表現對小孩壓制性的反應,甚至失去自己情緒上的控制。所以做父母的,要首先檢驗自己的心態(tài),然后好好了解小孩的心意,心平靜氣地處理這樣的行為表現為宜。
發(fā)脾氣與攻擊行為
有時候,小孩會表現破壞、攻擊性的行為,如開口罵人,動手打架,打破公家的東西,割傷別人,虐待小動物等等。隨著年歲的不同,這些攻擊性行為的出現,也具有不同的性質。一兩歲的幼兒,喜歡打破東西,破壞玩具,打傷小動物,乃是“肛門期”的特色。因其自我的控制力正在萌芽 發(fā)展之際,對自己的行動與脾氣有時還無法控制,于是常出現這樣富于攻擊性的行為。如用剪刀剪壞小娃娃,用嘴咬小妹妹,用手捏死小雞等等。對于這樣行動性的破壞性反應,做父母的,只要告訴幼兒,這是不乖的行為,提醒并幫助幼兒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就可以,不要加給過分的處罰。
到了3~4歲,接近兒童階段的孩子,其自我控制力已漸成熟,較不會隨時發(fā)生攻擊或破壞性的動作。但仍會因心情上有特別不快的事而偶爾表現攻擊性的行為。如對新生的小嬰兒感到嫉妒,自己的東西被人拿走而不高興,或者父母親生病,較少照顧他等理由,有時乃以發(fā)脾氣、打破東西、 咬傷別人的方式來表達其反應。因此,做父母的,要費心去了解小孩為什么大發(fā)脾氣,為何剪壞妹妹的小娃娃,加以處理改善其心情不快的理由,不要一味地訓罵小孩。
到了6~7歲的學童,可能為了許多心情問題,偶爾動手打同學,發(fā)脾氣,摔破東西,弄壞公家物品,亂畫墻壁等等。做父母或老師的,一方面要去了解學童動怒打人或破壞東西的心理原因,去處理解決之外,也要根據其攻擊或破壞行為的輕重,給予適當的處罰,讓學童開始體會失去控制的破壞性行為,不管其理由如何,也會有適當的處罰后果,以免將來重復發(fā)生。也就是說,要他們開始學習社會的制裁制度,以便將來進入社會環(huán)境去生活。
有些小孩,特別是進入兒童階段以后,為了芝麻大的小事就常亂發(fā)脾氣,時時表現破壞、攻擊性行為,這與腦部情況有關,是器質性的腦問題。如是嚴重的“多動癥”、“智能不足”或“器質性腦癥”時,就對于內外應激的忍受力低,對自我情緒與脾氣的控制力差,容易發(fā)生破壞與攻擊的行動。對于這樣的情況,使用適當的藥物,可能減輕其攻擊性行為。
躲藏與退縮行為
與攻擊性行為相反的行為問題,乃是小孩躲藏或退縮起來,不跟外面的人接觸來往,或參與大家的活動,喜歡自己躲起來,關在自己的房間等小天地。假如是一兩歲的幼兒,只會短暫性的發(fā)生這樣的現象。因被父母罵了,不高興,就跑到衣柜里躲起來哭泣,或跑回自己的床上,抱著被,蒙著頭,也就睡著了。這是一種暫短的退縮行為,情緒一好,也就馬上跑出來,若無其事,嘻嘻哈哈玩起來。
到了4~5歲的兒童,有時是一時的心情不好,有時是四周環(huán)境寂寞,自己一人躲在自己的小房間里玩,甚至沉醉于幻想世界,跟自己幻想出來的小伙伴玩。有時是因性格較內向,不喜歡跟眾多的朋友來往,喜歡獨自一人躲在角落里,經人勸告鼓勵,才肯加入群體,參加游戲。也就是說, 父母及旁人稍為注意一下,就很容易幫著孩子脫離退縮的情況。
進了學童階段以后,假如還有明顯而持久性的退縮現象,就得考慮是否性格上出了毛病,或者是精神病的早期現象。特別是精神分裂癥的病人,在發(fā)病初期,還沒有其他明顯的精神癥狀時,已開始有退縮的行為現象,常自己一人躲躲藏藏的,做白日夢,不喜愛跟別人來往,很孤僻。需要讓兒童精神科醫(yī)師看看,作診斷。
軀體疾患、缺陷與兒童心理
小孩子難免有身體生病不舒服而去找醫(yī)師,甚至住醫(yī)院?,F代受過訓練的小兒科醫(yī)師及護理人員,都知道如何對待及護理年紀小的兒童病人。不過對孩子來說,去見沒見過 的生人,被打針,甚至留在不熟悉的醫(yī)院住院,可說是一種奇異經歷與應激,對小孩的心靈會有所打擊與影響;通常多少會害怕、緊張。做父母的,最好能事先向孩子說明,到哪里去,醫(yī)師與護理的阿姨們或叔叔們是干什么的,哪些事情會發(fā)生,以便讓幼小的孩子,也能有所心理準備,適應新環(huán)境。最重要的,要讓小孩知道,什么時候父母會來看他,讓他知道自己并不是被遺棄了。假如醫(yī)院規(guī)定許可,可讓小孩帶一兩件自己最喜歡的小娃娃或玩具,做為陪伴,而不會孤單害怕。
假如需要手術,要跟小孩大略說明一下會經歷什么,特別說明父母不能進入手術室,要由穿特別衣服及面罩的護士 阿姨來照顧,但是父母親會在外面等著,開刀以后就會來看小孩,請他們放心。假如知道開刀以后要注意哪些護理的事,最好事先就跟小孩說明,必要時請護理人員幫忙解釋,讓小小的心靈有個準備,減少恐慌或混亂的心理,并得到小孩的合作。
假如萬一不幸,患的是慢性疾患,需長期住院療養(yǎng)或糾正,則需跟小孩說明,除了要讓小孩了解之外,再配合醫(yī)院的規(guī)則、及醫(yī)師的指示,在可能范圍之內,讓小孩能繼續(xù)平常的生活方式,包括看電視、作功課、跟朋友談天等等,以免脫離日常的生活太多,妨礙兒童的繼續(xù)發(fā)展,將來復愈后,不容易回到本來的成長環(huán)境。這些注意事項,可以跟醫(yī)院的醫(yī)護人員商討而進行。觀念進步的現代醫(yī)療單位都會樂 意協(xié)助父母與小朋友們的。
身體上的缺陷
假如小孩生下來就有身體上的缺陷,如手腳長短不一,身體或臉上有畸型,或五官有問題等等,對孩子的心身成長都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。就算是因生病或意外而產生的身體缺陷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對于這樣的情況,做父母的要盡量讓小孩去接受可能有效的醫(yī)療、保健措施,除給與所需養(yǎng)護之外,還得注意父母本身與孩子的心理。小孩方面要幫助他接受其缺陷,如何去適應,免得產生過分的自卑心。至于父母本身不要責怪自己,也不要過分憐憫小孩,形成過分保護有缺陷的孩子,減少甚至阻擋孩子自己去克服、適應的機會。如何適當地平衡關照,是父母要小心判斷且執(zhí)行的願。
以上我們所討論與分析的,是較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的一些例子,以及如何管教小孩的原則與要領;同時也附帶地談論因軀體疾患或身體缺陷而連帶發(fā)生的兒童心理問題。我們無法把所有的兒童心理問題,與有關的心理困難,都一一列舉。但相信從上述諸項例子,大家也會了解個大概,并懂得舉一反三,體會兒童的各種心理問題,及其應付的原則與要領。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
在青春發(fā)育前后所出現的困難,與兒童各個階段的問題有相似的地方,也有其很特殊的性質;特別是如何處理青少年的心理困難有其專門的要領。
關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官方網站:心理健康 ◆?http://hotbraziliangirl.com
專家督導:心理輔導 ◆?http://weibo.com/fjxlzx/
企業(yè)微博:心理詞典 ◆?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企業(yè)博客:心理課堂 ◆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↓
權威心理督導:國家級心理治療師/中國心理學教授郭瀟贏
廈門心理咨詢(尊重您的個人私密,使隱私權得到充分的保障)
文章引用圖片均來自網絡,若侵犯您的權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及時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