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幸福變成“社會病”

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中心-追求幸福變成“社會病”

  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gòu):追求幸福變成“社會病”

 

  據(jù)美國《赫芬頓郵報》報道,紐約市里大雨傾盆而下,社會心理學者Gretchen Rubin坐上了城市公交,開始她的遠行,借此機會可以擁有片刻的思考時間。Rubin思考著,“我究竟想要從生活中得到什么?”當然,她想要得到幸福。可是,和許多人一樣,Rubin并不知道什么能夠真正讓她幸福。

 

  我們能讓自己更幸福嗎?這種困惑推動了“幸福產(chǎn)業(yè)”的蓬勃發(fā)展。如何獲得幸福的建議無處不在:在網(wǎng)上搜索“幸福”一詞,能找到約7500萬條結(jié)果,在亞馬遜上能找到40000本相關(guān)書籍。亞里士多德最早就在他的《尼各馬可倫理學》(Nicomachean Ethics)中對幸福做了定義,并研究幸福的原因。18世紀,托馬斯?杰佛遜的《獨立宣言》將生命權(quán)、自由權(quán)和追求幸福的權(quán)利一起確定為不可剝奪的權(quán)利,這和法國大革命反映了相似的理念:幸福對個人和社會的健康都是必要的。

 

  迷戀幸福是因我們不幸福

 

  Rubin認為,空前的繁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都會促使人們質(zhì)疑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。我們能夠供養(yǎng)家庭,但同時也面臨著生活里很多的不確定性,不安全感使我們更加關(guān)注幸福。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繁榮安定的歷史時期,因此才更有時間和自由去思考:我能否從工作中得到滿足?我的人際關(guān)系是否有意義?我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?

 

  對幸福的探討已經(jīng)成為生活的核心問題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歷史學家Darrin McMahon說:“我們迷戀幸福,表明我們并沒有那么幸福。這種‘關(guān)注’帶有消極的色彩?!币恍┬睦韺W家也認為,對幸福的迷戀可能會導(dǎo)致人們逃避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,以及對生活越來越不知足。

 

  古往今來的幸福

 

  亞里士多德將幸福定義為具有美德的生活。他寫道,“人們普遍認為,行為能達到的最高的善是幸福,用幸福與否來判斷是否生活得好和做得好。”McMahon說,“對亞里士多德來說,幸福并不是一種感覺,而是判斷是否生活得好的標準?!?/span>

 

  然而從18世紀開始,人們對幸福的定義發(fā)生了很大轉(zhuǎn)變,人們開始將幸福定義為一種感覺,一種情緒,將幸福和模糊的“感覺良好”聯(lián)想到一起,將幸福與沒有痛苦、追求快樂聯(lián)想到一起,將幸福與個人的滿足和感官愉悅聯(lián)想到一起。隨著18世紀西方興起的功利主義,文化中開始推崇個人的快樂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。18世紀英國經(jīng)濟學家和功利主義之父Jeremy Bentham認為:社會和個人應(yīng)該以這樣的方式來促進“最大多數(shù)人的最大幸?!?,那就是用快樂和痛苦的多少來定義幸福。

 

  這就逐漸形成了社會上的一種主流認知,那就是我們生活是為了快樂,也由此,人們開始忽視榮譽和美德。經(jīng)濟越是繁榮,信仰越是下降。是時候?qū)π腋5亩x進行反思了。幸福能夠用金錢來衡量或在市場上買賣嗎?英國首相卡梅倫曾經(jīng)說:“幸福是我們周圍的美麗、我們的文化素質(zhì)以及我們彼此之間關(guān)系的密切程度?!?/span>

 

  關(guān)于幸福的現(xiàn)代科學

 

  心理學家和神經(jīng)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人性內(nèi)在的幸福能力和潛力。認知心理學家Rick Hanson認為:粗略概括起來,大概有三分之一決定幸福的因素是與基因或生物學相關(guān)的,剩下的三分之二基于我們周圍的環(huán)境和我們的內(nèi)心。Hanson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提升幸福水平有個簡單的秘密,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歡樂最大化。Hanson指出,積極經(jīng)驗的增多會刺激大腦中分泌更多的多巴胺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們會對積極的體驗越來越敏感。研究還指出,鍛煉、睡眠、度假、戶外活動等都有助于提高幸福感。

 

  陷入享樂主義的陷阱

 

  在對幸福的追求中,人們往往會陷入享樂主義的陷阱,追逐他們認為會帶來幸福的快樂,而不是在他們已有的體驗中發(fā)現(xiàn)快樂。消費文化促進了享樂主義的蔓延,如今所謂的追求幸福更多的就是在追求享樂。過去幾十年,越來越多想要購買幸福的意愿讓一些行業(yè)財源滾滾。Hanson說,“在現(xiàn)行的文化中,什么能令人感覺幸福呢?買了車,找到合適顏色的唇膏,去墨西哥度假,瘦了5斤,你就會覺得一下子開心了,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,與此相關(guān)的各種行業(yè)都成為了主要的幸福行業(yè)。幸福成為了很容易購買或制作的商品。

 

  追求幸福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病

 

  我們癡迷地追求幸福有一種內(nèi)在的風險,那就是我們會害怕痛苦,否認消極情感的價值。澳大利亞社會研究員Hugh Mackay認為一個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幸福是非常危險的,這已經(jīng)導(dǎo)致了一種新的社會疾病:對悲傷的恐懼。Mackay解釋說,我們應(yīng)該教育下一代追求整體性,其中包括悲傷、失望、挫折、失敗等。而不是對孩子說“你一定要贏”,或者“你只要追求快樂就好”。片面的幸福感是不存在的,沒有經(jīng)歷過失敗也就不會體驗到成功的幸福感,沒有過抑郁和悲傷,也就不明白快樂的真諦。

 

  如今的廣告業(yè)正在廣泛傳播片面的價值觀,廣告正在告訴廣大人民:喝含糖飲料可以得到瞬間的爽快是一種幸福,吃方便面感覺特別酸爽過癮是一種幸福,吃薄荷糖爽到根本停不下來是一種幸福,等等。我們每天看的廣告都在傳遞給我們這樣的價值觀和信念,讓我們隨時隨地相信,只需要追求快樂和“倍兒爽”的體驗。Mackay認為,這種對幸福的片面追求就是在否定人生中必然存在的消極體驗,事實上,正是悲傷、失望、挫折、失敗等消極體驗才能促成我們成長,帶來充實、蓬勃的生命。片面追求快樂,讓人不能接納真實的自我,不能接納自己的完整性。因此我們雖然一直在追求幸福,卻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尊重您的個人私密,使隱私權(quán)得到充分的保障。

關(guān)注心理健康(預(yù)約) 0592—5515516

官方網(wǎng)站-心理健康:http://hotbraziliangirl.com

專家微博-心理語錄:http://weibo.com/fjxlzx

專家博客-心理案例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ys

企業(yè)微博-心理視頻: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
企業(yè)博客-心理課堂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
權(quán)威心理督導(dǎo):郭瀟贏是著名心理學教授/國家級心理治療師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gòu)(尊重您的個人私密,使隱私權(quán)得到充分的保障


?相關(guān)文章

時間 : 2017-02-15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D 心靈成長,G 學習力提升
評論 : 0條

= 8 + 7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