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話故事對孩子的作用和意義(上)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gòu)|著名心理學教授郭瀟贏
一、心理分析理論對童話的理解
童話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。飛上枝頭做鳳凰的灰姑娘,昏死在玻璃棺材中的白雪公主,從大灰狼肚皮中鉆出來的小紅帽……這些伴隨著兒童成長的故事,在孩子面前“閃現(xiàn)對另一種生活的希望之光,在那種生活里,有自由的、無畏的力量在躍動著,幻現(xiàn)著更美好的生活”,它們對孩子“智慧的增長,起十分肯定的影響”。我們對童話的需求亦是有目共睹的。當人類的高尚感、神圣感、想象力不斷被損失、被放棄,當社會的悠久規(guī)范和價值觀持續(xù)被顛覆、被解構(gòu),當今天的孩子們或被沉重的書包壓迫得透不過氣,或被感官化、平面化、碎片化的文化消費導入莫名其妙的精神亢奮狀態(tài)……挽留童話的渴望便一次又一次執(zhí)著地涌現(xiàn)在我們心頭。
為什么人類,尤其是兒童,對童話故事如此癡迷?它能帶給孩子什么樣的想法?心理分析理論有助于思索這些基本問題。該理論把童話故事和人類的心靈緊密聯(lián)系起來,認為童話反映了人類心理最原始的部分。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認為,成人將其無意識的擔憂、內(nèi)疚和愿望的實現(xiàn)在夢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現(xiàn)出來,兒童則可以依靠猶如夢一樣的童話,宣泄自己的不安、恐懼、仇恨等消極情感。弗羅姆(Erich Fromm)則把童話稱作“被成人遺忘的語言”,但這僅僅是被意識所遺忘,因為童話所包含的民間智慧已經(jīng)深深地植根于兒童的無意識之中。他認為童話通常以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釋社會習俗,盡管兒童必須等到長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這些習俗,但這卻使兒童在無意識層面上深刻地習得了人類的智慧、社會習俗和種種美德。
20世紀70年代,美國的貝特爾海姆(Bruno Bettelheim)出版了《童話的作用》(The Uses of Enchantment: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)一書,這本用心理分析理論來思考童話的論著引起了世人的矚目。國外的研究表明,利用心理分析理論研究童話是一種趨勢,審視國內(nèi)的類似研究則相對較少。本文將立足于心理分析理論,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童話的意義,以探討童話研究中人們經(jīng)常遇到又容易被忽視的一些基本問題:兒童為什么喜歡童話,其背后的心理機制何在;童話對兒童的心理發(fā)展和人格成長有何重要意義;以及如何在基礎(chǔ)教育的童話教學中發(fā)揮這種作用。
二、童話的心理蘊涵
?。ㄒ唬┲黝}內(nèi)容——兒童喜歡童話的原因
現(xiàn)有的心理水平與新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兒童發(fā)展的動力。心理分析學派認為,兒童發(fā)展的動力主要體現(xiàn)為自我發(fā)展中遇到的各類沖突。這些沖突是由個體目前的心理水平和新的需求之間的偏差帶來的,自我的力量將在處理沖突的過程中得到增強。童話故事能夠博得兒童的青睞,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童話故事提供了反映兒童心理發(fā)展沖突的主題內(nèi)容。
1.內(nèi)容之一:母子關(guān)系
親子關(guān)系在兒童人格發(fā)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。童話中體現(xiàn)的母子關(guān)系有“母子一體”和“母子分離”兩類。母子一體指兩歲之前的兒童自我意識尚未完善,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,因而將自己與母親視為一體,這時的兒童整個生命都寄托在母親身上。心理學家瑪格麗特·馬勒(Margaret Mahler)稱此階段為“共生(symbiosis)”。童話中的母子一體不僅包括母子之間的血脈相聯(lián),如《白雪公主》中王后扎破手指的鮮血滴在白雪上,然后生下白雪公主;《牧鵝姑娘》的母親把含著自己三滴血的白色手帕交給遠行前的公主,希望能陪伴女兒度過危難。也包括童話中善意的援助者,如《白雪公主》中七個小矮人不僅給白雪公主提供安全的堡壘,而且以母親的形象來關(guān)心著白雪公主,告訴她“要當心那狠毒的王后,千萬不要讓外人進來”;《野天鵝》中給艾麗莎提供幫助的老婆婆以及艾麗莎夢中的仙女。這向小讀者暗示:心靈中的好母親會在危難之機出現(xiàn),無論主人公身在何方,母親總會時刻關(guān)注她的行蹤,這有助于增強兒童的安全感。
母子分離指在發(fā)展獨立自我的過程中,兒童所經(jīng)歷的與母親分開的痛苦和掙扎。這是“使人痛苦、迷惑的階段,如果兒童能夠成功地把自己從父母身邊分開,他將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”。母子分離的內(nèi)容在童話中比比皆是:諸多童話中主人公的生母早早去世,如《白雪公主》和《灰姑娘》;或者主角離開了家庭——實為離開了母親,如《牧鵝姑娘》;或者甚至根本沒有提到主人公生母,如《野天鵝》。毫無疑問,這意味著主人公必須歷經(jīng)母子分離的過程。因為只有在經(jīng)過了這種分離之后,兒童才能夠找到獨立的自我。
童話故事中如此截然相反的母子關(guān)系恰恰迎合了兒童對母親形象的初步理解。處于共生階段的嬰兒希望母親時刻陪伴自己,但實際生活中卻感到母親時而出現(xiàn)滿足自己,時而隱藏不能給以照顧。這種母子互動導致了年幼兒童最初的“分裂(splitting)”,他們“將母親分裂為兩個精神實體:一個令他滿足的‘好母親’,以及另一個使他遭受挫折的‘壞母親’?!眱和绱颂幚韮蓚€形象,仿佛面對兩個完全分裂明確的實體,這給他們眼中不確定的世界注入了一些秩序。
2.內(nèi)容之二:嫉妒心理
在自我的發(fā)展過程中,由于自我力量的弱小,因而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,兒童會出現(xiàn)心理發(fā)展的偏差,嫉妒心正是偏差的具體表現(xiàn)?!痘夜媚铩吠捴械募刀示褪欠浅C黠@的心理動力:開始是灰姑娘的姐姐們強迫她干活、穿破衣服、睡在廚房里;后來則是灰姑娘的繼母嫉妒她將成為王子的妻子,一心想要讓自己的女兒代替灰姑娘的身份。要解決故事主角的困境,就必須處理、消滅,或者至少要譴責嫉妒的情緒。如果放任嫉妒心的泛濫,后果將非常嚴重,灰姑娘的繼母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。當王子憑借灰姑娘舞會之后留下的一只金舞鞋來尋找神秘的公主時,她的嫉妒天性更是一覽無余。她對灰姑娘的嫉妒如此強烈,甚至不惜讓自己的女兒自殘肢體,以求登上王位。還有一些童話故事也以嫉妒為主題:白雪公主一直受到皇后的追殺,是因為皇后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;而《牧鵝姑娘》中的女仆嫉妒的則是主人的身份和將要擁有的地位。
以上幾篇童話中的嫉妒都已滲入靈魂深處,這使她們的行為像可惡的女巫。如此嚴重的嫉妒將給她們帶來嚴峻的后果,童話故事對她們的嫉妒給予了嚴厲的懲罰:在王子和灰姑娘的婚禮上,小白鴿啄瞎了兩個姐姐的眼睛;皇后被迫穿著燒紅的鞋子跳舞至死;女仆則被裝在訂滿釘子與尖刀的木桶里,拖過街道受人唾罵,痛苦地死掉。這也給小讀者們一種無形的提示和警告:過分地嫉妒將給自己帶來傷害。
關(guān)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關(guān)注心理健康(團體輔導)15305020431
心理官方網(wǎng)站:http://hotbraziliangirl.com
心理健康網(wǎng)站:http://www.xmxljg.cn
專家心理輔導:?http://weibo.com/fjxlzx/
專家心理治療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ys
心理詞典(企業(yè)微博):?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心理課堂(企業(yè)博客):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機構(gòu)地址:廈門思明區(qū)嘉禾路337號中關(guān)委大廈1108室
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gòu)(尊重您的個人私密,使隱私權(quán)得到充分的保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