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剖析失眠患者的痛苦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:心理剖析失眠患者的痛苦
失眠癥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,美國成人約30%-50%患有失眼癥,我國則有約10%左右的成年人患失眠癥。主要表現(xiàn)為入睡困難,早醒,缺乏睡眠,多夢易醒,醒后不易再睡,伴有對睡眠的焦慮和擔心,身體不適。常見原因如環(huán)境因素、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、但最常見的原因是心理因素,如情緒焦慮、抑郁,睡眠衛(wèi)生不良等原因引起,可概括分別如下。
一、最初的失眠體驗是失眠癥形成的關鍵:最初常是由于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情緒上的焦慮和抑郁,包括人際沖突,信任危機,缺乏社會支持,對他人的依賴得不到滿足,不適宜的防御手段等,這些負性情緒引起患者在上床后感到難以入睡時,常常想到不足的睡眠對健康工作和人際關系不利,結果常導致入睡前緊張,睡眠潛伏期延長,睡眠質(zhì)量下降,這種體驗又導致以后的睡眠周期的完成障礙,這就是說,人們對事物的首次體驗,常影響以后對同類事物的態(tài)度和行為方式。
二、人格特征:初次出現(xiàn)失眼癥狀引起患者的應激反應,在演變成失眼癥的過程中,其人格弱點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,其人格特征傾向抑郁、神經(jīng)衰弱、癔癥對外界壓力是內(nèi)化,而不是外傾或發(fā)泄,將憤怒不安轉(zhuǎn)向壓抑與自責,而不是攻擊或敵對,失眠可能是一個內(nèi)化心理沖突的結果,這些未解決的內(nèi)化心理沖突導致情緒喚醒,依次在睡眠期間生理活動加強,失眠隨著慢性情緒加強而發(fā)生。年輕患者主要表現(xiàn)為易煩躁、緊張、神經(jīng)過敏和強迫思維,中老年患者則表現(xiàn)為失望和無助,精神運動遲滯,這些人格特征既是失眠癥的一個誘因,又是經(jīng)歷長期失眠痛苦后形成的一種固定的認知行為模式。
三、失眠癥患者的認知特征:對睡眠的過分關注,強求睡眠時間的刻板化,甚至認為睡的越多越好,對夢的緊張,失眠后過我臥床休息。睡眠感缺乏又稱為相對睡眠感覺剝奪,對已經(jīng)過去的睡眠出不正確的判斷和錯誤體驗,為了證實自己睡眠不足,常過分關注自己的睡眠情況,對不足的睡眠極易引塌情緒上的焦慮不安,再度影響睡眠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因此,入睡前對睡眠的認知態(tài)度直接影響睡眠的質(zhì)量。
四、焦慮對失眠癥的生理心理影響:”失眠給我?guī)淼耐纯嗵罅?#8221;,這是許多患者經(jīng)常說的,他們抱怨失眠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和軀體的不適應狀,有研究證明,過分關注失眠會影響白天生活質(zhì)量的患者要比認為失眠不影響白天生活質(zhì)量的患者癥狀要重,痛苦明顯。治療效果要慢,情緒焦慮能引起人體代謝活動增加,這種生理化活動加強,影響了人的睡眠。
總之,失眼癥不單單是一個睡眠生理紊亂,同時還是一個心理紊亂的效果,因此,長期服用各種安眠藥物,只能使失眠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,但并未對他們的心理問題達到糾正,反而長期會形成心理依賴。所以,心理治療,對改善失眠癥狀、減輕患者的痛苦,是非常必要的。?
正確消除心理疲勞 ?
人們通常把疲勞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兩種。前者針對體力勞動而言,主要表現(xiàn)為肌肉酸痛、疲倦無力等;后者指腦力勞動而言,主要表現(xiàn)為心情煩躁,注意力渙散,思維不敏捷,反應遲鈍等,是用腦過度的信號。出現(xiàn)心理疲勞的感覺,是人體對繼續(xù)工作的抵觸,疲勞信號揭示機體已經(jīng)需要休息,需要調(diào)整和恢復,應該停止工作,以睡眠或者娛樂、體育活動(或體力勞動)等積極方式促進大腦功能的調(diào)整。此時,若強制大腦繼續(xù)工作,則會加重心理疲勞,造成腦細胞的損傷,或使腦功能恢復發(fā)生障礙。
很多人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喜歡采用各種腦興奮措施來消除心理疲勞感,以繼續(xù)完成工作。如大最抽煙,以酒助興;西方人則甚歡抽雪茄、飲咖啡等來振奮自己的神經(jīng)。但是,除非所用的方法確實能夠改善細胞的生理過程,促進腦細胞疲勞的恢復,一般這類方法并不可取,反而會加重心理疲勞,損傷腦細胞,對機體十分有害。因此,要消除心理疲勞,重在勞逸結合,體腦結合,最關鍵的是科學用腦,順應大腦活動的生理節(jié)律,尤其是不可以長時間以各種強制手段增加腦力勞動的負荷。腦的健康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和保證,及時消除心理疲勞,一輩子注重腦保健是至關重要的。?
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治療失眠癥 ?
持續(xù)性原發(fā)性失眠癥(PPI)是一種睡眠障礙性疾病,并非由軀體疾患或精神疾病所致,普通人群中約5%患有此病。大多數(shù)患者有睡眠維持性失眠,即夜間難以持續(xù)睡眠。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是使用鎮(zhèn)靜-催眠藥或抗抑郁藥。
弗吉尼亞醫(yī)學中心和杜克大學醫(yī)學中心的研究人員,為了檢測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失眠的療效,采用放松訓練和安慰劑對照,進行隨機、雙盲臨床研究。受試者為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間就診的75例PPI病人,平均年齡55.3歲,平均病程13.6年。
病人隨機分為3組(每組25例病人),分別接受認知行為療法、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(RT)和安慰劑?;颊咴陂T診治療6周,6個月后隨訪檢查。用多導睡眠儀和睡眠日志監(jiān)測總睡眠時間、睡眠中期和末期覺醒時間(WASO)以及睡眠效率。隨機尿樣檢查排除病人私自使用催眠藥的影響。
結果顯示,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治療PPI,認知行為療法改善睡眠的作用比RT和安慰劑大。例如,睡眠日志顯示,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組病人WASO平均降低54%,而RT和安慰劑治療組病人分別只降低了16%和12%。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組病人睡眠和主觀癥狀更趨正常,平均睡眠時間超過6小時,中期WASO為26.6分鐘,睡眠效率為81%。而RT組病人中期WASO為43.3分鐘,睡眠效率為78.8%。
研究者認為,由于大多數(shù)慢性失眠病人存在睡眠時間過短問題,這一研究結果值得高度重視。但該研究病例的高度選擇性可能會限制結果的普遍應用。?
為什么心理因素與失眠密切相關? ??
心理活動能影響軀體功能和健康,這一事實早已被證實,研究表明,大腦高級活動過度緊張可影響到植物神經(jīng)和內(nèi)分泌系統(tǒng)的功能,使之出現(xiàn)病理過程也被大家所接納。而近代的社會環(huán)境變化能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也被認可。當來自各方面的應激因素,如生活的打擊、學習和工作的緊張、未遂的意愿及社會環(huán)境的變化等,使人體產(chǎn)生一種心理生理反應,如此便可激活機體的功能,使人們的體力和智力得到鍛煉和提高;但超過限度的應激,強烈而持久的心理社會刺激,能使機體某些功能,產(chǎn)生連續(xù)性偏高,導致神經(jīng)遞質(zhì)、內(nèi)分泌等系統(tǒng)的多方面功能異常,造成大腦或某種器官的功能障礙。大腦的功能調(diào)節(jié)失常,常易出現(xiàn)失眠及軀體的癥狀。因此,心理因素與失眠密切相關。?
長期失眠會使人“發(fā)瘋”嗎? ?
有些人把睡眠問題看得過重,要求自己及家里的其他人一天必須睡足幾個小時,否則就認為是睡眠不足。還有些對睡眠本質(zhì)不了解的人,把睡眠問題看得更重,認為長時間睡不好就會使人“發(fā)瘋”。這些人稍有入睡困難,或者有幾天沒有睡好,則就會變得十分緊張,也正是由于把睡眠看得過重,而使大腦的警覺程度大大提高,于是也就發(fā)展成了真正的失眠癥。這會因精神的過度緊張而影響正常的睡眠,較長時間的睡眠不好,反過來愈加影響正常的睡眠,如此周而復始形成了惡性循環(huán)。
長時間的睡眠不好,真的會使人“發(fā)瘋”嗎?回答很簡單,單純的失眠不會使人“發(fā)瘋”,這是可以肯定的。因為“發(fā)瘋”是精神病,而失眠僅是一種睡眠障礙,兩者性質(zhì)完全不同。精神病患者,大多數(shù)在早期有失眠現(xiàn)象,這是精神病的一種早期癥狀,是由于精神病造成的,而不是失眠造成精神病,而且在精神病的早期除了失眠癥狀之外,還存在有其他的一些精神癥狀的。因此這種顧慮是完全不必要的。
關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關注心理健康(團體輔導)15305020431
心理官方:http://hotbraziliangirl.com
心理健康:http://www.xmxljg.cn
心理治療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ys
企業(yè)微博: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企業(yè)博客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機構地址:廈門思明區(qū)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
廈門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尊重您的個人私密,使隱私權得到充分的保障)